3月24日訊 4月1日起,中鐵快運將在20個城市開辦高鐵快遞業務,這意味著國內的高鐵快遞網絡初步形成。 “高鐵快遞”業務是鐵路貨運改革推出的7大貨運服務改革內容之一,其運輸模式是利用圖定高鐵列車提供包裹快運服務。目前,高鐵快遞主要推出了“當日達”、“次晨達”和“次日達”3種產品。縱觀這3種產品的運輸方式,快捷、方便、實惠是其最大的看點和賣點。高鐵運輸快速,不易受天氣等自然條件干擾,是相對于航空和陸運的巨大優勢,如上海鐵路局擬推的至北京高鐵快遞業務,全程1318公里,5個多小時就能到達;而陸運快遞基本都要次日以后才能到達,即便能夠當日到達,其價格也要高出鐵路快件運輸很多;與同樣具備速度優勢的航空相比,航空容易受到天氣影響導致航班延誤甚至取消,較難保證快遞的時效性。而且高鐵快遞還承諾,如因非不可抗力原因導致延誤1小時以上的,將向發件人返還運輸費用。這也是其可圈可點的一大亮點。 高鐵快遞速度跟飛機差不多,也能運輸很多航空禁運品,還能減少航空九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但運費卻便宜很多。因此,主要考慮運費問題的民營快遞公司很早就看中了鐵路運輸的優勢。去年3月,順豐、EMS、聯邦快遞、力進物流等企業與廣鐵集團合作,在武廣高鐵廣州南至長沙南之間嘗試運行高鐵快遞,從結果看,航空方式成本約為2元/公斤,高鐵成本為1.5元/公斤,成本較航空低25%。 現代物流,價格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,但對消費者而言,時效性卻是更高的期待。從信息系統的角度來看,全程可視化是一個硬性的要求,無論是干線還是市內的配送,高鐵在城際運輸這塊有著天然的優勢就是準,其準點發車,準點到車,準點送達的優勢必將受到消費者青睞。 除此之外,高鐵的運量優勢也是非常明顯。粗略計算,一個高鐵車廂的貨物容量相當于一架737飛機的裝載量,而一列高鐵起碼有6節以上車廂,一趟列車可以運輸的貨物遠高于飛機,再加上每天“公交化”的發車量,這對于近年“井噴式”的快遞運量,將對快件運輸壓力起到極大緩解作用。 快遞最重要的兩個要素是速度和質量,一個受認可的物流企業,最重要的就是準時將貨物安全、快速的運至目的地。而高鐵快遞具有成本低、全天候、 公交 化方式、準點率高、覆蓋范圍廣以及承載量大等得天獨厚的優勢,完全可以實現“點對點”的上述運送要求。 今年鐵總還將陸續在全國100多個城市開通高鐵快遞服務,隨著高鐵快遞業快速走進百姓生活,或將對一些區域性快遞和航空快遞產生影響,但這種影響其實是對國內快遞行業的一次積極推動,高鐵快遞的發展將會促成物流行業貨物組織結構、運營方式、成本體系組織架構等不斷革新,會沖擊舊格局,帶來新變化,同時,高鐵快遞的前端和后端物流也將會給陸運物流帶來更多機會,最終達到鏈式互補聯運,無疑對物流行業整體素質會有更大的提升,全面推動物流整體的完善和發展。這是一個好的開始,其最終受益者會是客戶,一切最終能讓客戶滿意的舉措才是企業發展的最好方向。